諸如此類的奇聞軼事都在為一個觀點提供佐證。近十多年來,這一觀點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。自1999年蘇珊·法呂迪(Susan Faludi)出版《男子漢已死》(Stiffed)以來,多本有著類似名字的書籍相繼面市,如莉莎·芒迪(Liza Mundy)的《富有的另一半》(The Richer Sex,2012年)、漢娜·羅辛(Hanna Rosin)的《男人的終結》(The End of Men,2012年)以及海倫·史密斯(Helen Smith)即將出版的新書《男人大罷工》(Men on Strike)。
去年9月,口才極佳的史蒂芬妮·孔茨(Stephanie Coontz)在《紐約時報》上撰文(《男性衰弱之謎》,The Myth of Male Decline),激烈抨擊“性別收入差距”現象,引發讀者共鳴。《紐約時報》能找到男人來完成同樣的事嗎?或許吧。不過,正如一位男同事耐心向我解釋的那樣,身為持續強勢的一方,高調炫耀有百害而無一利。
如今,很多會議和活動在合力推動女性在商界的發展,這早已不是新鮮事。即便是在女性可以和男人比肩而立的領域,社會各方也會不遺余力地為女性提供支持。研究中心都樂于資助針對女性的研究,卻沒人要求對男性方面的研究進行同等的資助。美國全國男性組織(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n, NOM)——是的,它確實存在——依然還是“門可羅雀”,只因為許多潛在成員羞于加入。
好在部分男性學者已投身論戰——可以觀看摩根·史柏路克(Morgan Spurlock)導演的紀錄片《男人愛美麗》(Mansome)以及喬伊·斯特恩(Joel Stein)的著作《男人制造》(Man Made)。此外,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·辛巴杜(Philip Zimbardo)在TED演講及其后續出版的著作《男人的消亡》(The Demise of Guys)中談及“男孩社會屬性變化”這一話題。
NOM聯合主席沃倫·法雷爾(Warren Farrell)在其即將出版的新書中也致力于化解“男孩危機”(Boys Crisis,指男性在學業、體質、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都落后于同齡女性的現象——譯者注)。早在2000年,他就在自己的書中(《女權主義歧視男性嗎?》(Does Feminism Discriminate Against Men?)以及《男權之謎》(The Myth of Male Power))積極為男性吶喊。還有《男人大聲說》(Men Speak Out),收集了40篇男作者的短文,內容豐富,涵蓋了從色情到父權等不同話題。